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二氯苯醚菊酯对达乌尔黄鼠寄生蚤杀灭效果实验研究
王治宇, 高文林, 史献明, 陈永江, 杜国义, 宁智波, 吴晓明, 王强, 刘海翔
摘要602)      PDF (834KB)(805)   
2012, 23 (3): 272-272.
河北省草原鼢鼠寄生蚤及流行病学意义的研究
吴晓明, 史献明, 宁智波, 高文林, 王强, 王卫东, 陈永明, 杨顺林, 王治宇, 胡乐乐
摘要750)      PDF (835KB)(912)   

目的 调查了解河北省草原鼢鼠寄生蚤种类、组成及其染疫情况,及时掌握其在鼠间鼠疫流行时的地位和参与程度,为更好地控制鼠间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挖掘法捕获草原鼢鼠,采集其体外寄生蚤进行分类,分离鼠疫菌。结果 共发现蚤类3科7属9种;细菌学检验草原鼢鼠111只,蚤细菌培养68组715匹,未分离到鼠疫菌;血清学检验血清88份,未发现鼠疫菌特异抗体。结论 凶双蚤为草原鼢鼠的主要寄生蚤,同时携带多种自然染疫的蚤种,有可能参与鼠疫流行。

2012, 23 (2): 154-155.
草原鼢鼠实验室饵料筛选试验
史献明, 王强, 高文林, 吴晓明, 宁智波, 王卫东, 王治宇
摘要863)      PDF (911KB)(796)   

目的 寻找对草原鼢鼠适口性好的饵料以配制毒饵,在草原鼢鼠交尾的高峰期进行防治。方法 以当地常见的饵料胡萝卜、马铃薯、红薯、玉米、花生米、莜麦分别做适口性对比。结果 胡萝卜对其他饵料摄食系数单独对比为0.65、0.36、0.39、0.25和0.44,群饲对比为0.50、0.90、0.01、0.21和0.13,以胡萝卜适口性最佳,马铃薯、红薯的适口性也较好,玉米、花生米、莜麦适口性差,群饲摄食系数均<0.30。结论 防治草原鼢鼠以含水量较高的胡萝卜、马铃薯、红薯作为饵料配制毒饵为佳。

2011, 22 (6): 538-540.
磷化铝、溴敌隆毒饵对达乌尔黄鼠杀灭效果观察
王治宇, 高文林, 宁智波, 吴晓明
摘要1137)      PDF (866KB)(843)   

目的 观察磷化铝、溴敌隆毒饵对达乌尔黄鼠的杀灭效果,并对磷化铝、溴敌隆毒饵的灭鼠效果进行对比。方法 堵洞查盗法。试验前,先对试验区内的所有鼠洞进行堵洞,第2天计算有效洞,按有效洞进行投药,并在样方与样方之间、样方周围同时设保护带。结果 磷化铝每月的杀灭效果均较好,校正灭效率均>90%;0.005%溴敌隆毒饵在5、6月杀灭效果较好,校正灭效率>90%,7-9月效果一般,校正灭效率<75%。结论 在达乌尔黄鼠活动季节用磷化铝进行灭鼠均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而0.005%溴敌隆毒饵只在5-6月灭鼠效果好。

2011, 22 (3): 273-274.
加强河北省鼠疫综合防治 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王治宇, 高文林, 吴晓明, 宁智波, 王强
摘要1330)      PDF (278KB)(843)   

【摘要】 针对河北省鼠疫疫情态势及所处的地理位置,通过采取鼠疫综合防治、灭鼠知识宣传、效果考核、专业人员培训和实战模拟演练等方式,抓好鼠疫防控措施的落实,提高鼠防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和控制人间鼠疫的发生,确保首都及内地的卫生安全。

2009, 20 (2): 173-174.
河北省塞北管理区小型啮齿动物数量调查
王治宇;高文林;陈淑萍; 宁智波; 吴晓明
摘要461)      PDF (311KB)(645)   
北京市城区鼠间汉坦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江佳富1;吴晓明1;王日明2;徐伟才1;左曙青1;张纪军1;李忠麟2;陈立泉2;郭天宇1;曹务春1
摘要1116)      PDF (1117KB)(706)   
目的 了解北京城区中心地带鼠间汉坦病毒(HV)感染状况及其病毒型别差异。方法 选取北京城区某方圆约1km两街区之内的食物资源丰富、场所隐蔽的中、小餐饮行业、蔬菜集贸市场及周边垃圾堆、卫生死角等生态环境,从2003年12月至2004年11月每月连续采用夹夜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和鼠种构成。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鼠血清IgG抗体;针对汉坦病毒M基因部分片段设计汉城型汉坦病毒(SEOV)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法检测宿主动物携带HV情况,阳性标本直接测序。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分析宿主动物HV感染的动态特征。最后用DNASTAR软件对获得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捕获啮齿动物229只,平均鼠密度6.41%(229/3570),褐家鼠和小家鼠分别为餐饮业、农贸市场生境的优势鼠种。褐家鼠血清抗体阳性率3.51%(6/171),带病毒率为0.58%(1/171);小家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90%(4/58),带病毒率为1.72%(1/58)。病毒检出率以11、12月最高,抗体水平冬春季(1、4月)最高,与春季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季节基本一致。2份扩增阳性标本(分别来源于小家鼠和褐家鼠)均为SEOV,差异为5.40%,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他们位于2个不同的较小分支,但均位于Z37支系。结论 北京城区2种主要的HV宿主在一些鼠害重点行业密度仍较高,虽然HV基础感染率不高,但持续存在,为春季人群HFRS发病高峰的重要影响因素。来自2个不同宿主的HV基因有一定的差异。小家鼠的传播作用有所加强,应予重视。
部分省区啮齿动物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检测
黄海楠1;丁壮2;何静1;吴晓明1;蒋宝贵1;高燕1;赵秋敏1;曹务春1
摘要1282)      PDF (1032KB)(740)   
目的 了解我国部分省区啮齿动物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自然感染情况,比较南北地区不同鼠种带菌率的差异。方法 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浙江和贵州5省(自治区)共捕获鼠473只,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鼠脾脏中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DNA序列片段。结果 共检测鼠473只,69只阳性,阳性率为14.6%;在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浙江和贵州省(自治区)都检测出阳性标本,阳性率分别为3.1%、21.6%、30.0%、10.8%和21.4%。结论 我国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浙江和贵州省(自治区)的鼠中都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南北地区鼠的带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北京市褐家鼠种群遗传多态性及与汉坦病毒分布关系的研究
江佳富1;吴晓明1;左曙青1;王日明2;陈立泉2;王炳才3;敦哲3;张泮河1;郭天宇1;曹务春1
摘要1132)      PDF (349KB)(679)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褐家鼠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态性与该地区汉坦病毒(HV)基因变异及其分布可能存在的关联。方法 选取北京市不同地区捕获褐家鼠,采用巢式RT-PCR法检测HV M基因片段,获得的阳性标本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另一方面对不同HV来源的宿主个体和其对应种群内随机选取的其他个体,以及其他一些地区鼠类作为参照,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获得褐家鼠基因组DNA多态性图谱,利用RAPDDIST和PHYLIP软件分析褐家鼠种群多态性,并与对应的北京地区的HV差异和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选用50个随机引物进行扩增,有5个引物获得清晰、多态性高的RAPD谱带。不同区域种群RAPD标记不尽相同,北京市褐家鼠地理种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大部分种群遗传距离较为接近,其中采集于某农产品集散地的XFD种群遗传距离相对较大,有特异性标记条带。11个HV代表序列均为汉城型汉坦病毒,基因差异为0.1%~8.0%,可分为2个主要的支系,多数毒株变异类型在不同地域中交叉分布,但BjFT01株变异较大,成一个独立的支系。通过BOOtstrap分析和系统树图比较,种群分化较大的XFD种群与该区获得1株亲缘关系相对较远的HV相对应。结论 北京市不同区域HV及其褐家鼠DNA多态性均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种群尤其是输入性种群对北京HV流行影响程度不同,初步显示一些特定种群与特定的基因性别有一定的关联。XFD种群外源基因交流渗入的可能性较大,进一步证明北京市HV随着鼠类种群迁移输入的可能性极大,但仍有待于选用一些特异性标记基因多态性进行继续研究。
河北省塞北管理区鼠类寄生蚤调查
王治宇;刘满福;杜国义;崔秀平;吴晓明
摘要423)      PDF (51KB)(662)   
北京不同生境鼠类及其感染汉坦病毒的调查
江佳富1;吴晓明1;左曙青1;徐伟才1;汤芳1;曾凡新2;敦哲3;王炳才3;郭天宇1;曹务春1
摘要1311)      PDF (245KB)(675)   
目的了解北京不同生境鼠形动物及其感染汉坦病毒(HV)的空间分布。方法选取北京5个区(县)9类生态环境,于2002年8月至2003年11月春、秋季节采用夹夜法捕获以鼠类为主的HV宿主。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其携带HV的情况。利用SPSS软件分析宿主及其自然感染HV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共捕获宿主动物387只,平均密度6.67%。6个调查点9类生境的鼠形动物群落构成(多样性、均匀度和优势度)特征不同、生物分配量不同,以褐家鼠在食堂、菜地的生物分配量最高,野栖型生境大林姬鼠的生物分配量最大,高于黑线姬鼠的生物量。携带的HV均为汉城型(SEO),带病毒宿主主要为褐家鼠、小家鼠,分别占97.20%和2.80%。不同调查点阳性率:昌平区11.49%、海淀区西北部7.58%、海淀区中南部6.38%、延庆县3.57%,门头沟区和怀柔区均为0。9种生境的阳性率分别是:11.88%(养殖场)、10.44%(垃圾场)、8.82%(食堂)、8.16%(工地)、6.85%(菜地)、0(农梯田、低矮灌木、山林和民房)。总体家栖性生境和野栖型生境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 2=4.658, P=0.031)。结论北京地区不同生境的鼠类密度、群落构成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鼠类及其HV感染空间分布广泛,尚未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五趾跳鼠寄生蚤的研究
王治宇;刘满福;吴晓明;崔秀平
摘要1239)      PDF (104KB)(658)   
目的了解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五趾跳鼠寄生蚤的种类和构成。方法收集活体五趾跳鼠,置熏鼠桶内用乙醚、氯仿或汽油将鼠蚤一并熏死,捡蚤,直接在显微镜下或制成玻片标本进行分类鉴定。结果共发现寄生蚤3科7属12种,角尖眼蚤指名亚种为优势种,占36.60%;其次为光亮额蚤等似亚种、短跗鬃眼蚤、多齿细蚤、圆指额蚤,分别占9.68%、8.81%、8.72%和7.91%。结论查清了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五趾跳鼠寄生蚤的种类、构成、季节消长,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河北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间鼠疫流行因素提供了科学依据。
北京林区蜱类及鼠类调查
李建民1;曹务春1;张习坦1;吴晓明1;董振英2;赵秋敏1;杨红1
摘要1885)      PDF (374KB)(1050)   
目的:2000年4~10月对北京部分林区进行了设点调查,了解不同调查点蜱和鼠的组成、密度、优势种、季节消长。方法: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用夹日法捕获野鼠。结果:采集游离蜱1608只,分属长角血蜱、嗜群血蜱、森林革蜱;从野鼠体表捡获寄生蜱14只,其中8只全沟硬蜱,6只血红扇头蜱。长角血蜱为优势蜱种,占捕获蜱数的77.3%。除怀柔青龙峡外,各调查点均以长角血蜱为优势种,占捕获蜱数的70%以上。怀柔汤河口蜱于4~9月活动,在5月下旬出现高峰,7月上旬出现次高峰;房山区十渡蜱于4月下旬至10月活动,分别在6月下旬和7月下旬出现高峰和次高峰。夹日法捕获8种野鼠共87只,捕鼠率为2.42%(87/3600),社鼠占的比例最高,为46%。结论:不同调查点蜱和鼠的组成、密度、季节变化不同,这可能与调查点的生境有关。本次调查共发现5种硬蜱和8种野鼠,它们可能在某些蜱传疾病的形成、维持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全沟硬蜱生活周期的实验观察
杜勇; 吴晓明; 唐士元
摘要806)      PDF (567KB)(534)   
通过简易的实验室饲养方法,观察了全沟硬蜱完整的生活周期。从成蜱历经卵,幼虫、若虫,再至成虫,共需时间约200天,大大短于自然界中的生活周期。
河北省康保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李玉贵; 孔祥骊; 李振海; 冯禄; 吴晓明; 刘焕文; 董国润; 王钢元; 王惠孝; 张彩虹
摘要1231)      PDF (863KB)(633)   
本文对康保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植被类型、宿主动物的地理分布、鼠疫媒介的种类组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达乌尔黄鼠和长爪沙鼠的地理分布交错而不重迭;小形啮齿动物的广泛分布和媒介的多寄主性,在疫源地中起到种间或种内各群落间的连接和沟通作用;结合流行病史资料分析表明:该疫源地仍有长期保菌和再次发生鼠疫流行的可能。
黑龙江苇河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鼠类调查
吴晓明1; 王中元2; 王建华2; 李道君3; 杜勇1
摘要1135)      PDF (959KB)(572)   
本文对苇河地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中鼠的种类、密度、季节消长、带蜱率、带蜱指数和感染率的调查表明:棕背(鼠平)、大林姬鼠、花鼠为当地优势鼠种及莱姆病主要贮存宿主,这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伯氏疏螺旋体在全沟硬蜱体内的分布与经卵传递
杜勇; 唐士元; 吴晓明; 张启恩
摘要929)      PDF (1058KB)(591)   
本实验首次证实全沟硬蜱可经卵传递伯氏疏螺旋体,2只卵巢感染螺旋体的雌蜱的子代感染率分别为59%和29%。伯氏疏螺旋体主要分布于全沟硬蜱的中肠内,饥饿和饱血蜱的中肠感染率相近,分别为30.9%和29.0%:而两者的全身感染与中肠感染之比则分别为2.9%和15.0%。